地下60米,一个百年水利工程的数字化现场

作者阿里云代理 文章分类 分类:新闻快递 阅读次数 已被围观 1025

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上游的狮子洋,一个直径近20米的圆井出现在岸边,巨大而神秘。伶仃洋狮子洋

这里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B3段现场。井的底部,一条即将贯穿河岸、连通南沙和东莞的输水管道正在建设中,它是整个工程100多个标段中的其中一个。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线路,西起西江干流佛山顺德鲤鱼洲,经广州南沙区,向东至东莞到达深圳,总长度113.2公里,如同一条巨龙横亘珠三角地区。整个工程按照超100年的使用期限来设计和建造。

 

 

有了感知数据,最直接的效果在于施工安全的把控和项目优良率的提升

 

粤海水务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机电部总经理张兆波介绍,通过物联网平台,把工地实时的运营数据采集到系统里,可以进行监控分析,如果有一些数值超出了预设值,系统可以及时报警,引起关注,并由人工督促改进。

 

甚至,隧道也装上了检测仪器,可以实时感应到隧道承受的压力,再通过安全监测系统对隧道区间的承降变形和收敛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科荣软件公司董事长马进泉说,通过对工地现场人、机、料、化、环都实时采集数据和积累,等于留下了一笔可追溯的记录,对于项目通水后的运维也大有好处。


比如,工程的混凝土、砂石都做了实时监控,可追踪溯源;此外,地下盾构机的管片等构件,也都部署了唯一的识别码。


输水隧道内运送物资

除了智能设备上的感知数据,另一部分重要的数据来自业务流程。例如,在财务系统中的一些付款的数据,都进入到系统中,与来自感知的数据进行融合,由此得到一个大的数据资源池,形成对上层决策的辅助。

 

杜灿阳看过很多在建的水利工程,单点的智慧化应用不足为奇,但是系统性的、有目的地设计和使用智慧化技术,把这些应用当成管理常态,并坚持7X24小时机器+人工的持续监管,这种应用深度还是第一次。

 

感知数据和业务数据都在系统中流转起来后,整个建设过程可以得到全盘的把控,项目的优良率和完工日期也得到了保障。


2021年,在水利部建设大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提到,粤海水务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的、可复制的、可借鉴的经验


目前,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整体项目优良率保持在97%以上,有望在完工后申请水利建造领域最高奖项——大禹奖。


为了下一个100年

 


 

或许很少人意识到,我们生存的城市,正面临着紧迫的水资源紧缺危机。


一个较为冷门的数据,中国约70%的现代化城市都处在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地区,即便是水网密布、雨量充沛的南方沿海城市也是如此。


珠三角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东江水源供水,东江占广东全省18%的水资源总量,支撑了近4000万人口用水和48%的GDP。但是,随着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发展,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逼近国际公认警戒线,珠三角地区用水安全问题愈发突出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B3标现场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B3标现场


面对这一问题,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应运而生。西江水量是东江的近10倍,且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从西江调水是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缺水的最佳途径。

 

在杜灿阳的设想中,当前建造过程的智慧化只是一期工程,是“打基础”的阶段,接下来智慧水利还大有所为。

 

比如说,水利工程都是按照超100年的使用期限来设计和建造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年工程,好的运营管理是维持水利正常运作的保障。

 

其中一个是智能化的调度中心,未来通过智能设备、物联网、算法的应用,只需要在办公室按下几个按钮,系统就能用成本最优、能耗最低的方式,实现水资源的调配,比如,可以有“省钱模式”、“低碳模式”或是“速度最快模式”等等。

 

再比如,无人化的值守和巡检。目前全国各地大型水库都还需要人工值守,未来通过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更多机器人到水下等危险环境工作。此外,通过与外部天气和地理信息数据的打通,水库在蓄水和放水上也能做到更有针对性。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预计2024年5月通水,工程设计多年平均供水量为17.08亿立方米,覆盖人口约5000万,支撑超9万亿元生产总值,一方面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同时也为香港、番禺、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本公司销售:阿里云新/老客户,只要购买阿里云,即可享受折上折优惠!>

我有话说: